编者按:
王家村曾深受丧葬铺张等陈规陋习困扰,婚丧事宜的高额花费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,人情攀比之风更添乡村治理难题。如何破解这一“拦路虎”?王家村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,聚焦丧葬领域,打出“党建引领、宣传引导、制度约束、服务优化、文化赋能”的组合拳,用干部带头作示范、多维宣传入人心、制度保障强约束、贴心服务解民忧、文化浸润树新风的实践,让“厚养薄葬”“节俭办丧”的理念落地生根,不仅为群众卸下了经济包袱,更涵养了文明乡风,为乡村治理中推动移风易俗提供了生动样本与有益启示。
一、背景原由
近年来,和家庄镇王家村受传统习俗影响,彩礼居高不下、丧葬仪式铺张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,不仅加重了村民家庭经济负担,还助长了人情攀比的不良风气,成为制约乡村治理与民生改善的“拦路虎”。部分家庭因婚丧事宜陷入“办事风光、事后亏空”的困境,邻里间也因礼金厚薄、排场大小产生矛盾,影响了乡村和谐发展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王家村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,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,聚焦丧葬领域的陈规陋习,通过系统施策推动观念转变与行为规范,切实为群众减负,涵养文明乡风。
二、具体做法
(一)党建引领聚合力
村党支部将移风易俗纳入重点工作,成立由“两委”成员、党员代表组成的工作专班,制定《深化殡葬改革指导意见》,明确党员干部带头践行“简约丧葬”,签订承诺书并开展常态化政策宣讲。针对有高价丧葬倾向的家庭,党员干部主动入户劝导,在监测户王某儿子的丧葬事宜中,村党支部书记全程牵头操办,以“四菜一汤”+本地特色饮食的简约宴席、小型吹鼓手队伍等实际行动作示范,形成“干部带头、群众跟进”的良好局面。
(二)多维宣传入人心
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体系:线下在主干道、文化广场设10余处宣传栏,通过广播、宣传车循环播报政策;线上依托村民微信群推送短视频和典型案例。组建乡贤、“百姓名嘴”等组成的宣讲队,发放手册800余份,开展“板凳会”“庭院会”20余场,用通俗语言讲清“厚养薄葬”的道理,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。
(三)制度约束强保障
修订《村规民约》,将丧葬规范写入条款,成立由村两委、乡贤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,实行“事前报备-事中监督-事后反馈”全流程管理。建立奖惩机制,对遵守规定的家庭授予“文明家庭”等荣誉,对违规家庭进行约谈,以刚性约束遏制铺张浪费。
(四)服务优化解难题
组建村级红白喜事服务队,提供平价桌椅、餐具等设备,单场办宴成本降低30%;协调餐饮企业推出简约套餐,“三同”志愿服务队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服务。通过乡贤捐赠、集体收入列支等方式设立补助资金,减轻经济困难家庭负担,让群众办丧事“办得起、办得好”。
(五)文化赋能树新风
以“好家风好家训”评选、“最美家庭”表彰为载体,树立12户移风易俗典型家庭,通过事迹宣讲传递文明理念;组织文艺队伍编排相关节目,在文明实践站、田间地头巡演10余场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“节俭办丧”观念入脑入心。
三、启示与思考
王家村的实践为乡村移风易俗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党建引领是核心,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的示范力,才能凝聚治理合力;群众参与是关键,通过多元宣传、文化浸润,让群众从“要我改”转变为“我要改”,才能实现观念真正转变;制度保障是基础,将习俗规范转化为刚性约束,辅以暖心服务,才能破解“想改不敢改”的难题;人文关怀是温度,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创新形式,既守住文明底线,又保留乡土温情,才能让新风尚真正扎根乡村。
如今,王家村丧葬事宜文明简约占比超90%,群众负担切实减轻。这一实践证明,移风易俗不是“一刀切”的革除,而是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,唯有坚持以民为本、久久为功,才能让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。
地址:合阳县天合园东南角文化大厦3楼 电话:0913-5524056 邮编:715399 邮箱: hywenmingban@163.com 网站地图
Copyright 2015-2018 版权所有:合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文明办) 陕ICP备1901424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