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阳文明网讯:(通讯员 许姣婕)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及未成年人假期,7月28日下午,合阳县城关街道关雎社区联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健康学院锦艺传香・AI赋能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,共同举办了一场以“青春创意绘香囊 邻里同欢传非遗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。此次活动吸引了50余名居民和未成年人的热情参与,在香包制作的巧思里触摸非遗温度,在青春歌声的旋律中感受邻里温情,更在垃圾分类的互动里践行环保理念,让非遗“香”飘社区,让环保理念“袋”入人心。
“针”藏匠心承古韵,香包“袋”起非遗情。活动伊始,手工DIY香包环节便吸引了全场目光。非遗传承人刘彦莉老师指尖翻飞,丝线在布料间穿梭成趣,她一边演示锁边、回针等传统针法,一边轻声叮嘱:“这针脚得‘针’丝不苟,香包才能既耐看又经用,这可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讲究。”居民们围坐成圈,指尖跟着老师的动作起落,时而分享儿时见过的虎头、艾草纹样,时而帮身边的小朋友捋顺丝线。阿姨们更是当起了“临时老师”,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配色更雅致、收针更平整。不多时,一个个饱满圆润、裹挟着艾草清香的香包便在众人手中诞生,大家捧着这份亲手制作的“夏日守护符”,眼角眉梢都漾着满满的成就感。“亲手做香包才明白,这一针一线里藏的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啊!”李阿姨摩挲着自己的作品,感慨不已。
歌声“响”彻邻里间,青春“乐”动共此时。“用起伏的背影,挡住哭泣的心,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……”队员小张轻吟浅唱,一首《下一个天亮》如清风拂过社区小院。“来这儿最大的感受就是‘暖’,街坊邻里的热情像夏夜的星光,不刺眼却特别亮。”她笑着望向围坐的居民,歌声里满是真诚,“希望这旋律能给大家添份甜。”正如歌词里唱的“把故事说给懂的人听”,此刻围坐制香包的时光,便是一曲关于传承与陪伴的动人乐章,让青春的朝气与生活的暖意,都像手中的香包般,熨帖着每个人的心房。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动下,,现场的小朋友们就像雨后春笋般纷纷举起小手,个个都要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领。瞧,小刘同学以桌为琴,指尖轻敲便弹出清脆旋律,张口哼唱更是字正腔圆;小苏同学手持快板一打,竹板声声里出口成章,一段段鲜活的词儿听得人直拍巴掌;就连幼儿园的小不点们也不甘示弱,奶声奶气地争抢着展示口才,那认真的模样逗得大家笑开了花。
分类“分”出好习惯环保“益”起向未来。“大家瞧,做香包剩下的碎布料、线头、包装纸,都是垃圾分类的‘活教材’呢!”队员小王举起手中的物料,顺势铺开《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宣传册。“碎布料属于可回收物,线头是其他垃圾,包装纸如果干净的话也算可回收哦!”她一边讲解分类标准,一边抛出趣味问题:“能变肥料的是什么垃圾?”“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?”话音刚落,小朋友们便齐刷刷举起小手,王梓涵抢着答:“是绿色的厨余垃圾!”答对时获得的小贴纸,让他笑得格外灿烂。活动尾声,10岁的王梓涵举着香包蹦跳着说:“第一次做香包超好玩,还知道了碎布料能回收,太有意思啦!”年轻居民张阿姨也点头附和:“这样的活动真不错,既能摸得着非遗的门道,又能把环保知识记在心里,希望社区多办常办!
活动最后,非遗传承人刘老师指出:“老祖宗做香包讲究‘取自自然,回归自然’,这与现在的环保理念一脉相承。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,让我们的社区环境越来越美,这是一件对大家都有‘益’的事。”今后,城关街道关雎社区将持续联动高校资源,把非遗传承、环保科普与邻里互动结合得更巧、做得更实,让更多有温度、有意义的活动走进日常生活,共绘“文化润社区,邻里共美好”的生动图景。
地址:合阳县天合园东南角文化大厦3楼 电话:0913-5524056 邮编:715399 邮箱: hywenmingban@163.com 网站地图
Copyright 2015-2018 版权所有:合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文明办) 陕ICP备19014249号-1